來源:career 2006/11/1

面對外在經營環境的劇變,
產業分析與市場預測,
成為攸關企業命脈的最高能力,
分析師的舞台,也不再局限於金融業。

1997年,英國石油公司(BP)執行長John Browne公開表示,「英國石油公司無法等到溫室氣體與氣候變遷的關係被百分之百證明之後,再來考慮因應政策。」英國石油成為當時第一個正視全球暖化衝擊,並率先轉型成為「綠色能源公司」的大型石油業者。
這個決定曾讓John Browne飽受石油同業抨擊,導致公司股價大跌。但是,7年後,英國石油的營收打敗了埃克森美孚和皇家殼牌,成為2004年《財星》雜誌全球第二大企業,登上全球石油業龍頭寶座。
John Browne與英國石油的例子清楚說明了,隨著產業變化速度加快,產業分析與研判能力,已成為企業裡最高階的管理能力。一旦錯判趨勢,企業很可能跌入萬丈深淵。

企業轉投資的指南針

「產業分析人員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判斷』,」台灣工業銀行副總葉瑞義強調。在台灣工業銀行,產業分析師做出的報告,會直接影響銀行的投資方向。尤其是重大的投資案,分析師出具的報告中,必須詳加分析產品原料及成本、良率、產能利用率、毛利率、競爭者分析及技術性等,才能夠放款或投資。
當投資標的還是一家early stage公司,完全沒有營收及財務報表時,「看的就純粹是潛力,」葉瑞義說,「只要判斷準確,就會帶對方向,否則就是損失慘重。」
未來除了研究機構、產業資訊服務公司,及投信、投顧、銀行、創投公司有專職的產業分析師之外,一些大型企業內部,也開始對產業分析及技術預測人才,產生高度的需求。
最主要原因在於,企業為追求成長,無不積極轉投資,有些紡織業者的轉投資金額甚至高達300億元,規模不輸創投業。在大規模投資以及開發新市場的需求下,產業分析人才應運而生,不只分析原本的業內產業,業外的跨業投資也是觀察分析的重點。

產業分析課程大熱門

從資策會開辦的「高科技產業分析師培訓班」學員背景,不難發現到這個現象。平均有超過1/3的學員來自資訊、顯示器及紡織業界,職務別從研發工程師、產品經理人、行銷企劃到管理師都有。
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研究經理戴基峰說,「企業面臨成長瓶頸的時候,非常需要腦袋。」而這群人就是活化企業的新腦袋,在產業分析師培訓班裡,他們可以快速、有系統地學習到產業知識、業界生態、研究要領與方法解構、模型與預測分析手法等方法論。
根據工研院產業學院最新一份調查,在所有研發管理職能中,「分析產業與市場趨勢」被科技研發主管評選為重要性第一名,但其難度也最高,研發主管普遍表現較差。由此不難理解,為何產業分析課程成為大熱門。

基本功至少要3年養成

做產業分析的第一步,就是大量蒐集及閱讀資料,以台灣工銀綜合研究所為例,一年光花在期刊、資料庫的費用就達175萬元。除了次級資料之外,第一手實地「訪廠」的初級資料,更是產業分析重要的情報來源,透過直接面對面地拜訪業者,可以推估出業界的經濟規模,並且進一步瞭解上下游業者的動態。
戴基峰以金字塔圖來說明產業分析師所需要的職能。最底層的能力分別為:懂技術及市場的domain knowledge、瞭解市場及產業的動態。在這兩個階段至少需經歷2至3年時間,具備基礎後,再加上產業分析方法論的運用,才有可能做出產品策略的分析、建議,以及更高階的未來前瞻預測。
在中信證券資本市場部、台灣工業銀行等投資銀行裡,產業分析人員的工作,通常與財務人員緊密相關。因此,產業分析人員除了懂技術、產業、市場之外,最好也能具備財務的基礎能力,才能判斷企業所提供的EPS或毛利等數字是否合理。

建構人脈情報網

攤開台灣工業銀行綜合研究所的分析師背景,幾乎都是理工科系,再加上業界或研究機構的工作經驗。葉瑞義表示,分析師的養成最少需要3年以上,若能在業界累積相關工作經驗,不但對於技術的掌握度較高,最重要的是,如此才擁有屬於自己的人脈。
分析師看產業時,必須兼顧上下游,如果無法從公司端得到訊息,就必須設法從上游零件供應商或向同業打聽消息。建構出屬於自己的人脈情報網,可以讓資訊蒐集事半功倍。
一位產業分析師比喻,「產業分析師就像被動元件一樣,最缺的是高階產品,」也就是說,市場上最缺的是高階產業分析師,誰擁有判斷趨勢及技術的能力,就能夠成為最搶手的分析師。

人才備忘錄

任何產業的分析師,最好在業界曾有幾年工作經驗,這樣對於技術的掌握度較高,也有助於建構人脈情報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neH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